聊城高新区2008年由省政府批准成立,2013年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分设管理,位于聊城市区东部,与主城区隔徒骇河相望,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九州街道、顾官屯镇、许营镇3个镇街,常住人口15万人。
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目标,锚定“产业立区、创新兴区、改革活区、融合强区”不动摇,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4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取得二组第8名(一等)的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8.51亿元,增速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5%,均居全市第1位;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8%,居全市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2581万美元,总量居全市第4位。正在加速成长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
坚持产业立区,不断夯实发展根基。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实力雄厚,年产值占全市化工产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新成立鲁西工程公司,正在加快实施“园区北扩”工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煤化工、盐化工、化工新材料及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骨干企业鲁西集团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日益壮大,深耕纺织机械、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领域,加快实施总投资35亿元的博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项目,日发纺机、博源机械、贞元车轮等骨干企业产值均实现大幅增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打造了量子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兴研服产业园、智能制造产研基地等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专业园区。全市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和浪潮计算机智能制造基地落户我区;成立山东碳控技术公司,超前谋划了总投资83亿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加快打造碳排放双控先行标杆,积极抢占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坚持创新兴区,加速推进动能转换。创新主体实现扩量提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至1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96.3%,研发投入占GDP比重7%,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占比44.4%,均居全市第1位。科创平台实现能级突破,全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省级科创平台37家,均居全市前列;国家碳计量中心、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相继落地。招才引智实现集精聚尖,累计引进青年人才3600余人,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5名、省级泰山系列领军人才10名,获评省级优秀专家服务基地、省级“优徕青年社区”试点等。
坚持改革活区,全面打造开放高地。重点改革蹄疾步稳,10项市级以上试点通过验收;改革创新经验获国家部委推广9项、省级发文推广20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出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涉水审批等9个“一件事”服务场景,省级“揭榜挂帅”项目“全链条式对企服务机制”通过验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引入浙江国贸科技平台,助力聊城跨境电商产业园提档升级,挖潜外贸新增量。
坚持融合强区,和美高新画卷徐展。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区由3平方公里扩大至20平方公里;推动月季景区成功升级4A级,实施老树、大树征集保护行动,已移植到公园近百棵。民生福祉大幅增进,连续11次农村环境整治均列全市第1;初升高教育质量连续四年在全市名列前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优良天数增加8.7%,九州社区国控点保持全市国控站点第1;“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国家级试点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