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聊城高新区用好“三线一单”成果,优化产业布局、助力转型升级
2024-07-18 16:33:01
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

聊城高新区用好“三线一单”成果,优化产业布局、助力转型升级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聊城高新区)严格落实《聊城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要求,结合高新区产业定位实际,在项目准入、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引领优化产业布局,行政审批和生态环境部门严把项目准入关口,推动形成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格局。

一、高点定位,优化引导产业布局

聊城高新区位于聊城市区东南,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辖3个镇(中心),人口14.8万,是聊城市着力打造的鲁西地区创新发展的样板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高新产业的集聚区。

近年来,聊城高新区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导向作用,结合区域布局管控、能源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管控等要求,指导重大项目选址,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现代服务业“3+1”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聊城高新区获国家工信部认证“绿色园区”称号。

/resources/public/20240801/66ab48eb990f2583f2966af1.png


二、严把关口,推动环境分区管控

聊城高新区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相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和污染物总量配置。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高新区新上建设项目行政许可负面清单》,从生态环保出发,结合高新区环境容量和产业发展需求,将污染性较大、落后产能或工艺项目,以及不符合高新区产业定位和绿色发展的项目,列入准入负面清单并不断调整和细化。酸洗、铸造、油墨涂料制造等行业项目,原则上不予准入。

/resources/public/20240801/66ab02d5990f2583f2966882.png


聊城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和生态环境分局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在立项和环评阶段做好审核把控,从源头防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进入,将高新区有限资源重点分配给经济收益和环境效益双保障的优质项目,优化高新区产业发展布局和方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5月,聊城市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三线一单”协同推动减污降碳试点城市。目前,园区企业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装置设备、不断提升的治污技术、严格的管理模式等多种路径互补,已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模式。

三、向高而生,提供有力绿色支撑

聊城高新区加快建设“3+1”主导产业体系,自2013年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分设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4.9亿元增长到487亿元,增长了5.5倍;进出口额从11.3亿元攀升至76亿元,增长了5.7倍。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实力雄厚,以鲁西集团为龙头,带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煤基化工产业链,为中国江北唯一的绿色化工产业园区,正在全力建设千亿级化工产业园。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日益壮大,集聚了博源机械、诺伯特智能装备等优质企业,成为长江以北重要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医养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以瑞柏生物、阿华制药等企业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多名国家级专家领衔创办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实现了生物科技领域的“新突破”。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引进了强远激光、智慧城市运营等一批数字化项目,形成了“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104.9%,居全市前列。

聊城高新区产城融合加速演进,城市核心功能区由3平方公里扩大至20平方公里,增长了5.7倍;建设了占地1967亩的城市绿肺--九州洼月季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4%,获批省级公园绿地开放试点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重污染天气频次大幅降低,三条市控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三线一单”的内涵不仅是生态环境准入约束,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集成。聊城高新区将持续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和路径,助力加快高新区产业格局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绿色支撑。

来源: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